被迫搬到砖塔胡同
“据许饮文的四妹许羡苏回忆,鲁迅的母亲曾对她说:‘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——长庚,原是星名,绍兴叫‘黄昏肖’。周作人叫启明。启明也是星名,叫‘五更肖’,两星永远不相见。”一语成谶。
“据许饮文的四妹许羡苏回忆,鲁迅的母亲曾对她说:‘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——长庚,原是星名,绍兴叫‘黄昏肖’。周作人叫启明。启明也是星名,叫‘五更肖’,两星永远不相见。”一语成谶。
一别三年,大先生学满回来,在杭州教书。不知为什么,他们总是好不起来。他们既不吵嘴,也不打架,平时不多说话,但没有感情,两人各归各,不像夫妻……我曾问过大先生,她有什么不好。他只摇摇头说,和她谈不来……他说和她谈话没味道,有时她还自作聪明。他举了一个例子说:有一
早上煮两个鸡蛋,配上一碗稀饭,是不少老年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早餐习惯。他们相信,鸡蛋营养高、蛋白质足,吃得越多越好。但现实却反讽得让人无言:不少长期坚持“每天两个鸡蛋”的老人,查出来的血脂异常、心血管问题,却越来越多。
周作人最反常的一点,就是他无论写文章,还是与人交谈,但凡提到亲妈鲁瑞,都叫“鲁迅的母亲”或“他的母亲”,最客气也就“鲁老太太”四字,好像他妈不是他妈,完全就是一个毫不相干的碍眼老大妈。他晚年写回忆录,提到鲁瑞,照例要把自己摘开,只说“鲁老太太是鲁迅的母亲”,让
1909年的初夏,绍兴城的空气里夹杂着梅雨味。旧台门里,一声“他都不跟我讲话,怎么生?”震得院墙瓦灰直落。隔壁老街的茶客后来回忆,朱安那天红着眼,盯着婆婆鲁瑞,嗓音沙哑却带着颤抖。这句质问并非突如其来,而是十余年隐忍后的爆发。
1923年7月14日,鲁迅在当天日记中写道:“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,自具一肴,此可记也。”五天后,周作人托人送给鲁迅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鲁迅先生:我昨天才知道,——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。我不是基督徒,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,也不想责谁,——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。我以前
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,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:脾气和顺,会做针线,擅长烹饪,不识字,小脚。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,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,她一九四七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?原因很简单
1937年春节,鲁迅刚去世几个月,他的母亲鲁瑞过80大寿。寿宴期间,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带着“妻子”和3个女儿,张灯结彩,正在给母亲庆祝。
1985年,我在《鲁迅研究动态》第5期发表过一篇《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——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》,后收入拙著《鲁迅史实求真录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。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氏兄弟失和事件时间最早、资料最全、立论最为持平的一篇,长期为研究者频频引用。近来,
周家这个姓,在绍兴可真不算稀奇,但要论起那个出过大人物的名门,说来说去绕不开鲁迅。这位先生,单单一个“鲁迅”就足够响亮了,许多人对他敬仰得不得了,但假如你真走进周家门里瞧一瞧,还真未必全都是书卷气和温顺。家里那些事儿,大到婆媳唇枪舌剑,小到兄弟冷脸相对,还有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