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说鲁迅前妻朱安(孔慧怡)
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,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:脾气和顺,会做针线,擅长烹饪,不识字,小脚。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,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,她一九四七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?原因很简单
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,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:脾气和顺,会做针线,擅长烹饪,不识字,小脚。这样的女性本来是不会引起公众注意的,但中年以后的朱安却曾是记者争相采访的对象,她一九四七年去世时报上也有报道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?原因很简单
1937年春节,鲁迅刚去世几个月,他的母亲鲁瑞过80大寿。寿宴期间,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带着“妻子”和3个女儿,张灯结彩,正在给母亲庆祝。
1985年,我在《鲁迅研究动态》第5期发表过一篇《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——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》,后收入拙著《鲁迅史实求真录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。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氏兄弟失和事件时间最早、资料最全、立论最为持平的一篇,长期为研究者频频引用。近来,
周家这个姓,在绍兴可真不算稀奇,但要论起那个出过大人物的名门,说来说去绕不开鲁迅。这位先生,单单一个“鲁迅”就足够响亮了,许多人对他敬仰得不得了,但假如你真走进周家门里瞧一瞧,还真未必全都是书卷气和温顺。家里那些事儿,大到婆媳唇枪舌剑,小到兄弟冷脸相对,还有点
在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一所小四合院里,居住着一位妇人:她身材瘦小,脸又瘦又长,而且颧骨突出,由于缠足,走路颤颤巍巍的。
自古的文人,多半对感情较常人要求更多,大作家鲁迅到底应了这个“自古”。1899年,鲁迅与朱安订婚之初,在南京求学的鲁迅听说朱安的情况后,提出两点要求:
1937年北平沦陷后,周作人成为备受争议的“文化汉奸”。在与日本记者的谈话中,他将母亲称为“鲁老太太”,既撇清了个人情感与政治选择的关联,又暗合了日本人对“鲁迅家属”的关注。